授/权/官/方/网/站

艺术评论

生活手札——卢晓峰

生活是蕴育艺术的母体,绘画是对生活的体悟,石涛讲“笔非生活不神,墨非蒙养不灵”,从“道”和“器”两个层面上指出了生活的重要。

赏析丨《南山行》——卢晓峰

原来南山路如此的美,在三月的夜里。撑着雨伞,身着深灰色风衣的瘦男人与妻子或是红颜知己疾步穿过马路,闪烁的镜片与花白整齐的短发将他的文人气质展露无遗,耸起的肩膀与揣在口袋中的一只手暗示了初春微寒的空气。

生活——卢晓峰

生活永远是个让人猜不透的谜,从它的体内我们可以窥见到世间的林林总总,现世的、意识的、真实的、虚幻的,无论人的思维能够映射的多远多广,到头来总发现终究是无法跨越生活的绳界。它为我们铺摆好了各种美好的事物,然后就是静静的等待,等待一颗慧心去擦净它,把它从空濛的浑沌清晰成可以眼见的真实。生活不会刻意的去偏袒谁,

树上的月亮——卢晓峰

一座小小的山村,一个农历十四的夜晚,一种乍暖还寒的初春微冷,和着柴草烧制的炊烟,在一团热热且带有点焦糊味道的空气中徐徐沉静下来,把一座座尖顶房压得矮矮的,把地平线压得低低的,把天空撑得空空的、大大的、凉凉的,枝枝的树枝被高高瘦瘦的树干仰举着,黑黑的,密密的,圆圆的月亮便安然的端坐在这根根暗暗的枝头上。天上一个圆,

与画有关——卢晓峰

自己都经常会觉得奇怪,零零碎碎,断断续续的也写过不少东西了,关于画的却极少。细想来,许是生活中、书本上所得到的感受与领悟都已放在画纸上,再用文字来表述倒显得有些多余了。画可以自如的游走于人的感觉、认知、冥想,把一块块、一段段散碎的虚无整合成可见的意念,只要稍稍留心一下,耳目所见所闻的所有都可被折换成画的概念。

绘画就是绘画,它做不了太多——卢晓峰

刘笑:五六十年代的绘画是功能性的、意识形态性的,特别是对于人物画来说,它可能承担的更多,从80年代开始,水墨人物走向了个性化,您的作品就就趋向于一种观念的自由表达。